close
撰文:劉宗志/《Money錢》雜誌
(接續上期...)

成長股的選股邏輯,首重該公司所屬產業的成長性,基本要求是,未來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至少2成以上。其次,成長股也必須有主力與法人的認同,一般獲利穩健的公司,對法人而言是「不進則退」的公司,法人時時在尋找具成長動能的新題材,而現在新主力與法人的邏輯類似,也在找尋成長股,而不是老主力時代用籌碼戰決勝負。

 

成長股享有高成長、高本益比,且不同年代會有不同主流產業,主流產業中就會有最多的成長股,只是以前主流產業是10年輪替,現在是3年、甚至1年,成長股汰換速度也跟著加快。

 

再者,成長股的營收、營益率都要成長,舉例來說,即使營收沒動,原本營益率4% 變成8%,本業獲利就能成長1倍,若加上營收也成長,獲利成長幅度更大,不但本益比也有提升空間,股價更有機會倍數成長。

 

去年4月底至8月下旬,台股從萬點崩跌至7203點,這段時間艾致富的持股—千附(8383)卻有漲多跌少的強勁走勢,波段漲幅超過3成。「成長股常常是股價的最佳保護!」原來在大跌時,法人、主力資金雖會撤退,但因為法人有持股下限的規定,所以資金就會轉進最強、成長性最好的產業與公司。

 

成長股有產業趨勢與公司基本面支撐,是股價中長線的強大後盾。不過成長股並非零缺點,因為在成長股的尋找、確認、修正過程中,投資人也會面臨成長股投資的3個挑戰:

 

挑戰1 如何找出黑馬成長股?

成長股的股價多半不便宜,本益比動輒20、30倍以上,如何判斷個股未來成長性是更高、持平,還是下滑,是成長股投資人最重要的課題。

 

挑戰2 如何創造高勝率?

高報酬經常伴隨著高風險,維持高勝率是成長股投資人最大的挑戰。

 

挑戰3 如何因應股價波動?

成長股可能維持一段很長的成長期,股價最終有數倍、甚至數十倍的漲幅,但過程中一遇到風吹草動,例如短期營收不如預期時,股價就有大幅震盪風險,成長股投資人常常無法從頭抱股到尾。

 

艾致富認為,成長股最大的問題就是波動(風險)可能較大,但是投資都有風險,「我反而把風險看成是機會,」艾致富說,因為股本大、穩健的公司不一定就不會跌,現在台股不少權值股的股價可能都還在4千、5千點的位階,重要的是,把風險轉變成獲利的契機。

 

 

 

 

(全文未完)

 

 

 

 

 

【更多精采內容請看:《Money 錢》No.108 2016年9月號,各大超市及書店皆有販售;訂閱《Money錢》電子雜誌

原文出處:http://paper.udn.com/papers.php?pname=POE0044

arrow
arrow

    avnvi851234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